- 相關推薦
秋天的唐詩《早秋》
在平平淡淡的學習、工作、生活中,許多人對一些廣為流傳的古詩都不陌生吧,從格律上看,古詩可分為古體詩和近體詩。你知道什么樣的古詩才經典嗎?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秋天的唐詩《早秋》,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。
《早秋》
作者:許渾
遙夜泛清瑟,西風生翠蘿。
殘螢棲玉露,早雁拂金河。
高樹曉還密,遠山晴更多。
淮南一葉下,自覺洞庭波。
【注解】:
1、泛:彈,猶流蕩。
2、還密:尚未凋零。
3、淮南兩句:用《淮南子·說山訓》“見一葉落而知歲暮”和《楚辭·九歌·湘夫人》“洞庭波兮木葉下”意。
【韻譯】:
漫漫長夜中泛流著琴瑟的清音;青蘿輕拂好象有西風颼颼而生。
白露凝珠的野草棲留幾只殘螢;秋之晨雁群掠過銀河向南飛騰。
高大的樹木拂曉看來尚未凋零,陽光下遙望遠山層次格外分明。
淮南子有一葉落而知歲暮之句;我悟到洞庭波兮木葉下的詩情。
【評析】:
這是詠早秋景物的詠物詩。題目是“早秋”,因而處處落在“早”字。“殘螢”、“早雁”、“曉還密”、“一葉下”、“洞庭波”都扣緊“早”字。俯察、仰視、近看、遠望,從高低遠近來描繪早秋景物,真是神清氣足,悠然不盡。
賞析
《早秋》第一首的前六句,都是寫早秋的景物。起句先從秋夜寫起,在漫長的秋夜中,漂浮著一種清冷的氣息。西風已經從翠綠的草地上興起。
這兩句詩,由感覺到視覺,由靜而動,非常自然,而且寓情于景。表面看似乎詩人只是客觀地描述了自己的感受,但如果我們聯系宋玉《楚辭·九辯》中的“靚杪秋之遙夜兮,心繚悷而有哀”句意,便不難理解詩人主觀意識的作用。
這正如克羅齊在《美學》中所說:“藝術把一種情趣寄托在一個意象里,情趣離意象,或是意象離情趣,都不能獨立。”三、四句,作者選取殘螢棲身于晶瑩的露珠上,早飛的大雁拂過銀河,這兩個典型景象一動一靜,一俯一仰,一遠一近,互相對照,相映成趣,很自然地將時間由夜晚推到了黎明。而隨著時間的進一步推移,拂曉來到,所看到的景物也更加清晰。五、六句寫了高大的樹木,顯得更加茂密,遠處的山嶺,由于秋高氣爽,天氣晴好,看得更真切,顯得也像更多了。以上六句詩,不僅時間順序安排得井然有序,而且所選的景物,也都具有早秋特定時間里的典型物色,使我們有如看到一幅幅早秋的聯環畫。而詩中凄清,蕭瑟的景物,又隱隱透露出詩人無奈的孤寂之情。
結尾二句是詩的點睛之筆。從淮南一片樹葉的落下,而引發作者的身世之感,為自己要終老于霧靄蒼茫的江邊而哀傷。人們常說“一葉知秋”一片落葉不僅可以預示秋天的到來,同時也引發了作者的身世飄零,身不由己及仕途無路的感慨。作者從落葉聯想到自己的終身將終老江邊,作為一個才華橫溢的知識分子,哀痛之情不言而喻。至此我們不難看出,前面凄清景物的描寫,實際上都是為最后的感情抒發作鋪墊。此外,本詩的最后一句,還為第二首詩預留了表現空間,起到了承上啟下的作用。
作者簡介
許渾(約791~約858),字用晦,一作仲晦,祖籍安州安陸(今湖北安陸),寓居潤州(今江蘇鎮江)。武后朝宰相許圉師六世孫。唐文宗太和六年(公元832年)進士及第,先后任當涂、太平令,因病免。大中年間入為監察御史,因病乞歸,后復出仕,任潤州司馬。歷虞部員外郎,轉睦、郢二州刺史。自少苦學多病,喜愛林泉。其詩長于律體,多登高懷古之作。有《丁卯集》。
【秋天的唐詩《早秋》】相關文章:
白居易《池上早秋》唐詩鑒賞08-12
池上早秋白居易唐詩鑒賞11-06
《軍城早秋》嚴武唐詩鑒賞10-08
唐詩三百首之《早秋》08-27
唐詩三百首之《早秋》鑒賞08-17
《早秋·遙夜泛清瑟》許渾唐詩10-16
關于秋天的唐詩08-17
秋天的唐詩《登高》11-16
描寫秋天的唐詩08-04