- 相關推薦
李白《月下獨酌》教學設計(通用5篇)
作為一名默默奉獻的教育工作者,時常需要準備好教學設計,借助教學設計可以讓教學工作更加有效地進行。那么優秀的教學設計是什么樣的呢?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李白《月下獨酌》教學設計,僅供參考,歡迎大家閱讀。
李白《月下獨酌》教學設計 1
教學目標:
1、通過詞句理解,感知本首詩的主要內容。
2、通過朗讀感受整首詩的意境,通過品讀把握詩人的思想情感。
3、體會詩人樂觀豁達的人生態度。
教學重點與難點:
1、重點:理解詩歌思想內容。
2、難點:體會詩人的內心情感以及豁達樂觀的人生態度。
教學過程:
教學環節
教師活動預設
學生活動預設
設計意圖:
談話導入,激發興趣。
1、背誦《靜夜思》,此詩是詩人26歲時在揚州所做,一個月明星稀的夜晚,詩人抬望天空一輪皓月,思鄉之情油然而生,寫下了這首傳誦千古的名篇。時隔數年之后又是一個月明星稀的夜晚,這一回詩人又在月下做了些什么呢?這回他又借助明月表達了怎樣的感情呢?一起走進李白的《月下獨酌》。
2、解題“月下獨酌”引出“獨”字的解釋。
(1)提煉信息:時間、地點、事件;
(2)解釋“獨”字:一人與孤獨;
1、背誦、回答老師的問題。
2、思考、提煉信息、質疑
先引起共鳴,再激發學生的好奇心,引入詩文教學。
誦讀詩歌
感受意境
1、自由朗讀詩文標注停頓和重音,并結合書下注釋了解詩歌內容。
(背景音樂)
2、學生配樂朗誦
3、齊讀全詩,感受整首詩的`意境。
1、學生邊讀邊劃出停頓、重音并結合注釋理解詩意。
2、配樂朗誦
3、配樂齊讀
感受詩歌的意境,拉近學生與詩歌的距離。
研讀詩歌
理解詩意
1、圍繞“獨”字,談談你的閱讀感受,詩人孤獨嗎?
(先自己閱讀,再小組討論,之后全班交流。教師適時引導)
追問:在整個獨酌的過程中詩人的情感發生了怎樣的變化?
(點撥:“獨”的情感變化:遺憾—失望——無奈)
2、再請剛才朗讀的同學再來配樂朗誦,看看能不能讀出詩人的孤獨之情。
1、品讀圈劃,抓住關鍵詞:“獨酌、分散”等詞語進行分析、理解、討論
交流朗讀、體會。
2、有感情的朗讀、感受
培養學生提煉信息能力,進一步理解詩歌內容,走進詩文,體會詩人情感。
引入資料
體會情感
1、詩人為何一個人在月下獨酌?
(交代創作背景)
2、在這樣的前提下“獨酌”,酒中又會浸著怎樣的滋味呢?
3、真是這種借酒消愁情感嗎?
(引入李白詩句“仰天大笑出門去,我輩豈是蓬蒿人”以及“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,使我不得開心顏”加深對李白的了解。)
(點撥:詩人并非無伴飲酒,而是周圍沒有值得與之共飲的朋友。既然沒有同道之人索性獨飲,而“舉杯邀明月,對影成三人”的豪舉更體現出詩人是甘于孤獨的。
總結:“獨”字包含:一人之獨—無友之獨—甘于孤獨)
4、現在,再來體會一下詩歌的最后兩句體會一下詩人的情感和人生態度。
(點撥:一個遭受貶謫且無同伴相陪的失意之人,并未一蹶不振反而能自得其樂并寫出這樣優美脫俗的詩句,這種豁達樂觀的態度的確讓人欽佩,也更值得我們學習。)
5、觀看圖片,聽老師的配樂朗誦,再來體會一下詩人的內心世界。
1、回答、聆聽
2、體會、回答
3、思考、聆聽
4、思考、聆聽
5、齊讀、感受
通過對詩人的了解讓學生更好的體會詩人的內心情感。
作業布置
1、找找李白描寫月亮的詩句,想想李白為何對月亮情有獨鐘?
2、選擇喜歡的詩句擴寫一段話。
3、背誦詩歌
任選其二完成
多項選擇可以照顧不同層次的學生的學習能力,為學生節省時間的同時給與他們更多的選擇空間。
李白《月下獨酌》教學設計 2
教學目標:
知識與技能
1、了解李白的思想性格,理解詩歌的思想內容和藝術特色。
2、熟背全詩。
過程與方法:
誦讀法、討論法。
情感態度價值觀:
理解封建社會中知識分子的遭遇和苦悶,體會詩人的深沉的寂寞之情和堅持正直品質的風格。
重點難點:
理解詩歌中寄托的詩人的思想感情。
樂景寫悲情的藝術效果:
一、激情引入
(出示幻燈片1)同學們:看圖片和文字說明,想一下他是誰?(李白)對,他是李白,他的生平事跡我們早已了解。但是,李白懷抱一腔政治熱情到了長安,被賀知章等欣賞,唐玄宗任為翰林待詔,把李白當作詞臣而已,更兼李白本性正直純真,得罪了權貴被排擠出京后,漫游江湖間,政治理想無法實現,762年,病死當徒,初葬采石磯。杜甫“世人皆曰殺,我意獨憐才”,可見李白一生始終受到權貴們的排擠,郁郁不得志。連喝酒也是獨自一人,因此,他寫下了《月下獨酌》。今天我們就學習這首詩。(出示幻燈片2)
二、學習新課
1、(出示幻燈片3)我們看大屏幕,聽朗讀。
2、我們自己有感情的讀這首詩。
3、看課下注釋,我們試著解釋這首詩。老師找同學解釋。
4、是這樣的,我們來共同讀一遍解釋(出示幻燈片4)
5、我們根據這首詩的意思,思考下列問題:(出示幻燈片5)
我們對“月”這一傳統意象已有一定了解,請同學們說說自己的理解,并結合這首詩,說說本詩中“月”這一意象的含義。(“月”的傳統意象包含著“冷清寂寥”“離情別恨”“征途羈旅”“思念家鄉”“渴盼團圓”等意。此詩中“月”的意象應有“冷清寂寥”和“品質高潔”的含義。)
詩人飲酒的環境如何?(“花間”“月下”,“花前月下”是良辰美景。)
詩人的.情感可用哪個詞表達?(“獨酌”)
賞析這種寫悲涼寂寞的藝術手法和表達效果。(“以樂景寫悲情”的反襯手法,越是良辰美景之中,寂寞就越顯得刻骨銘心,效果是使悲涼寂寞更加濃郁和難以排解,突出強調了詩人李白深沉的寂寞凄涼之情。)
賞析“邀”字。(“邀”字,主動者為詩人,因自己堅持高潔的品質,得罪了權貴,早已無人往來了。在這良辰美景之中,詩人難以排遣這種孤獨和寂寞,環顧左右,只有一輪孤月相伴,只有一輪明月可邀,凄寂之情溢于言表。但明月也是高潔的意象,因而也寄寓著作者高潔的品質在其中。所以“邀”字,以物為友,既表現了孤寂之情,也寄寓著品質的高潔。)
我歌月徊徘,我舞影零亂。醒時同交歡,醉后各分散。“同交歡”的場面的表達作用?(“我歌月徊徘,我舞影零亂”,詩人月下獨舞,以鬧寫靜,反襯出詩人的孤寂。)
永結無情游,相期邈云漢。此二句表達了詩人怎樣的志向?(“永結”與“相期”表明了作者在無邊寂寥的天地中,寧愿永與月、影為伴,醉酌孤獨,也不愿同流合污、阿諛奉承的高潔志愿。)現在我們再來賞析這首詩。(出示幻燈片6、7)
三、課堂小結
藝術技巧:這首詩以樂寫愁,以鬧寫寂,以物為友,以群寫獨,起伏自然的構思和反襯手法結合在一起,成就了這篇佳作。
風格:清新飄逸。
四、布置作業:(出示幻燈片8)
1、賞析這種寫悲涼寂寞的藝術手法和表達效果。“以樂景寫悲情”的反襯手法,越是良辰美景之中,寂寞就越顯得刻骨銘心,效果是使悲涼寂寞更加濃郁和難以排解,突出強調了詩人李白深沉的寂寞凄涼之情。
2、背誦默寫這首詩。
板書設計:
良辰獨酌→邀月與影→不解徒隨→暫伴行樂→醉后分散→永結相期
一波三折,曲徑通幽。
李白《月下獨酌》教學設計 3
教學目標:
知識與技能:理解詩歌內容,掌握“邀”“暫伴”等關鍵詞的深層含義,背誦全詩。
過程與方法:通過誦讀、想象、對比分析,體會“以樂景寫悲情”的反襯手法。
情感態度價值觀:感悟李白在孤獨中堅守高潔品質的精神,理解封建知識分子的困境。
教學重難點:
重點:分析“月”“影”意象的象征意義,理解反襯手法的.藝術效果。
難點:解讀李白“狂歌痛飲”外表下的深沉孤獨,體會其曠達中隱含的悲涼。
教學過程:
情境導入:
播放《長安三萬里》中李白月下獨酌的片段,提問:“詩人為何選擇與月、影共飲?”引導學生關注“孤獨”主題。
補充背景:李白因得罪權貴被排擠出長安,政治理想破滅,轉而以詩酒抒懷。
誦讀品韻:
初讀:學生自由朗讀,標注停頓與重音(如“花間/一壺酒,獨酌/無相親”)。
范讀:教師配樂朗誦,強調“徊徘”“零亂”等詞的拖音,展現詩歌的飄逸與孤寂。
齊讀:全班齊誦,體會“三人”共飲的熱鬧與“獨酌”的對比。
意象解析:
月:高潔、永恒,但“不解飲”暗喻無人理解。
影:忠誠陪伴,卻“徒隨”揭示陪伴的虛幻。
小組討論:結合“月既不解飲,影徒隨我身”,分析“月”“影”的象征意義。
對比閱讀:對比《靜夜思》中的“明月”,探討李白對月的情感變化(從思鄉到孤寂)。
手法探究:
反襯手法:引導學生找出樂景(“花間”“月下”)與悲情(“獨酌”“暫伴”)的對比,體會“以樂寫悲”的強烈效果。
想象補白:假設自己是李白,在“我歌月徊徘,我舞影零亂”時,內心獨白會是什么?
情感升華:
辯論活動:李白是“孤獨”還是“曠達”?支持“孤獨”者引“永結無情游,相期邈云漢”;支持“曠達”者引“行樂須及春”。
教師總結:李白以月、影為友,既是無奈之舉,也是對高潔品質的堅守,其孤獨中蘊含著超越世俗的曠達。
作業布置:
背誦全詩,并仿寫一段“以樂景寫悲情”的現代文(如獨坐空教室,聽窗外歡聲)。
搜集李白其他詠月詩(《把酒問月》《古朗月行》),分析其情感共性。
李白《月下獨酌》教學設計 4
教學目標:
知識與技能:掌握詩歌的平仄韻律,理解“邀”“暫”等詞的煉字藝術。
過程與方法:通過音樂、繪畫、歷史等多學科視角,解讀詩歌的深層內涵。
情感態度價值觀:感受李白在逆境中追求精神自由的浪漫主義情懷。
教學重難點:
重點:分析詩歌的韻律美與畫面感,理解“三人”共飲的奇幻想象。
難點:結合唐代歷史背景,解讀李白“狂歌痛飲”背后的政治失意。
教學過程:
音樂導入:
播放古琴曲《流水》,提問:“如果李白在月下獨酌時聽到這首曲子,會如何表現?”引導學生想象詩歌的聽覺意境。
韻律探究:
平仄標注:師生共同標注詩歌的平仄(如“平平平仄仄,仄仄仄平平”),體會音韻的起伏與情感的`波動。
押韻分析:指出前八句押“en”韻(親、人、春),后六句轉“an”韻(散、漢),探討韻腳變化對情感表達的作用。
畫面重構:
繪畫任務:學生根據“花間一壺酒,獨酌無相親”繪制場景圖,重點表現“月”“影”的位置與光影效果。
作品展示:選取典型畫作,分析其如何通過構圖(如月居高位、影隨人動)傳達孤獨感。
歷史解構:
角色扮演:學生分組扮演李白、賀知章、唐玄宗,模擬“賜金放還”場景,理解李白被排擠的政治背景。
史料引用:展示《舊唐書·李白傳》中“白嘗侍帝,醉,使高力士脫靴”的記載,分析李白性格與仕途失敗的關系。
跨學科延伸:
科學視角:結合天文學知識,解釋“月既不解飲”中月亮的物理特性(無大氣層,無法反射聲音),體會李白對自然科學的樸素認知。
哲學思考:引用莊子“子非魚,安知魚之樂”,討論李白“邀月”行為是否屬于“物我合一”的哲學境界。
作業布置:
為詩歌配樂朗誦,并錄制視頻,要求通過語調、停頓表現情感變化。
撰寫小論文《從〈月下獨酌〉看唐代文人的精神世界》,結合王維、杜甫等人的詩歌進行對比分析。
李白《月下獨酌》教學設計 5
教學目標:
知識與技能:理解詩歌的敘事結構,掌握“邀”“暫”等詞的現代漢語轉換。
過程與方法:通過小組合作,創作并表演“現代版月下獨酌”,體會詩歌的改編藝術。
情感態度價值觀:培養在困境中尋找精神寄托的積極心態,理解傳統文化的'現代價值。
教學重難點:
重點:分析詩歌的敘事層次(獨酌→邀月→醉散→永結),為改編提供框架。
難點:在現代情境中保留詩歌的古典韻味,避免過度娛樂化。
教學過程:
項目導入:
展示學生課前搜集的“現代孤獨場景”照片(如深夜加班、獨居外賣),提問:“如果李白生活在今天,他會如何表達孤獨?”
敘事解構:
結構梳理:師生共同劃分詩歌層次,用流程圖表示(獨酌→邀月→醉散→永結)。
關鍵詞提煉:從每層中提取核心動作(酌、邀、舞、結),分析其情感遞進關系。
現代改編:
詩人(獨坐天臺,舉啤酒罐):“花間一罐酒,獨酌無相親。”
手機(屏幕亮起,顯示朋友照片):“月既不解飲,影徒隨我身。”
詩人(起身跳舞):“我舞影零亂,醒時同交歡!”
場景:替換“花間”“月下”為現代環境(如天臺、咖啡館)。
角色:保留“詩人”“月”“影”,可增加“手機”“外賣”等現代元素。
臺詞:將古詩轉化為現代白話,如“舉杯邀明月”改為“舉杯邀手機里的你”。
小組任務:以“現代版月下獨酌”為題,創作劇本,要求:
示例片段:
表演與評價:
分組展示:各組表演改編劇本,其他組從“古典韻味保留度”“情感表達準確性”等維度評分。
點評:肯定創新點(如用手機替代明月),指出不足(如過度搞笑削弱了孤獨感)。
文化反思:
討論:改編后的詩歌是否還屬于“傳統文化”?如何平衡創新與傳承?
升華:引用費孝通“各美其美,美人之美,美美與共,天下大同”,強調傳統文化的現代轉化需尊重原作精神。
作業布置:
完善劇本,并拍攝成3分鐘微電影,要求配樂、字幕符合詩歌意境。
撰寫改編心得,分析現代情境中“孤獨”與“陪伴”的新內涵。
【李白《月下獨酌》教學設計】相關文章:
李白《月下獨酌》07-10
月下獨酌李白08-01
李白:月下獨酌08-25
《月下獨酌》 李白11-29
月下獨酌李白11-02
《月下獨酌》李白02-17
李白《月下獨酌》鑒賞09-05
李白《月下獨酌》賞析04-28
李白《月下獨酌》賞析07-13